随着“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号角吹响,北京正加速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其中,重研发、高技术含量的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新的潜力选手,带领中国科技创新再提升。而助推生物医药产业破风前行的是北京创新改革的系列举措,支撑企业壮大、帮助成果转化落地,打造了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北京速度”。
五年翻两番、前沿屡突破
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百济神州的标牌显得有些低调,但这家科研型企业研发的用于癌症治疗的创新分子靶向和肿瘤免疫药物却早已蜚声国际。
就在不久前,百济神州又引起了全球关注:企业宣布在研产品PD-1单抗BGB-A317已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这是继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后,该成果正式临床试验的第五个重要区域。
百济神州创始人之一、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欧雷强介绍,BGB-A317是一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属于一种被称为“免疫关卡”抑制剂的新型肿瘤免疫制剂。BGB-A317正在开发作为单一疗法以及与其他治疗组合的疗法,用以治疗各种癌症。“这一重磅成果和这些临床数据将推动BGB-A317在国内的开发进程。”
不仅技术研发强、百济神州还成功走向海外资本市场,今年年初,百济神州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2016年国内企业美股IPO第一单。
实际上,百济神州是首都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代表。在过去的五年里,生物医药产业在北京演绎了创新“三级跳”:从国家“十一五”规划末的主营业务收入不足400亿元,一跃提升到“十二五”末期的13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6%,成为首都又一个千亿级产业。
增长壮大的速度是一方面,北京更加看重数据背后的质量。“比如全国新药品种中有30%来自于北京,比如生物医药产业的利润率持续全国第一,北京年销售5到10亿元品种17个、10亿元以上品种8个。”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介绍。
而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比拼的关键领域,北京也是屡屡获得突破。据闫傲霜介绍,仅在“十二五”期间,科兴生物国内首个基于Vero细胞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同仁堂国内首个抗抑郁中药“巴戟天寡糖胶囊”等重点新产品接连亮相。
发展之问:要规模,还是要高端?
“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要发展,但该如何发展?”这是几年前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规划者最为关注,却也最难厘清的难题。也正是那几年,全国多地开始兴建“健康产业园”“医药产业园”等,大健康产业从萌芽期转向一片火热。
北京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窘境是资源众多、人才聚集但空间有限、产业待升级,以及创新综合成本上升等。“都说生物医药是朝阳产业,可首都要如何突破,占据什么样的位置,那时候北京一直在寻找。”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药处处长曹巍说。
2015年末相关主管部门公布的一组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1到9月,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70.6亿元,增速明显放缓,预示着产业调整拐点到来”。
曹巍说,当时北京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确发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变化:首都不是要做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大而全的产业规模,而是要做“最尖端的研发环节”,从规模向创新转变。
这也是北京的资源禀赋最强的领域。曹巍说,一般认为,北京有三支生物医药原创药研发主力军: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同时,北京有400多家各类科研院所与近百所高校,科研人员数万人。因此,走研发为上的高端路线,也是北京的必然选择。
数据也说明了高端选择给首都科技产业带来的改变。一份名为《启航——2015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的专题调研显示,2014年首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32.4亿元,利润率达到16.9%,在全国医药发达省市中连续排名第一。公开数据也显示,过去五年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占医药制造业的93%。
“在生物医药领域,需要有基础研究的积累和创新品种,之后是研发出产品、上市,而利润最核心来自研发环节,北京利润率高说明我们在补齐中国医药产业的核心短板。”曹巍说。
一根链条、抓住两端、打造高地
生物医药产业被认为是“健康中国”战略布局的关键支撑,如何巧用政府力量促进这个事关百姓健康重大议题的科学领域突破、科技产业壮大,成为北京探索的首要焦点。
“实际上,北京市科委在抓这个产业的时候并没有把它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产业,而是看作科研到产业的全过程。围绕着这个认识转变,北京再填补‘医药之间’‘研产之间’的‘缝隙’,让生物医药的科研与产业壮大。”闫傲霜说。